您现在的位置: 新泰市青云中学 >> 教师园地 >> 教学随笔 >> 正文

数学教学改革浅谈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3-12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21世纪是高科技世纪,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师的最迫切的任务。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目的。激发学生困惑、联想、探索心理形成,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稳定“乐学情绪”,我在数学教学中是从下列几方面做起的:
一、教学中注意调节学生智力疲劳现象。
    数学课上易产生智力疲劳的现象,其表现为:耳目不聪,精神涣散,对教师的书写视面不见、对教师的言语充耳不闻、对教师的点拨起而不发,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及技能掌握就朦朦胧胧,当然就谈不上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其原因正如捷克著名教育学家们说:“假如学生不愿学习,那是教师的过错。”其过错表现为:师道过分尊严,拉开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造成课堂气氛的森严,使学生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学生脑中形不成兴奋点,而只是厌学情趣大增,那么能力的培养、智慧的发展岂不成了一句空话?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教学中必须讲究科学和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数学课上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多讲话,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探索、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联想、猜想、归纳、论证等方式来探索真理,发现规律。例如:讲相似三角形时,先让学生在课前动手做两个相似三角形,用刻度尺量出对应边的比有什么关系?然后再要求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大家一起分析。从理论上证明其实践结果,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也获得知识。在此还应科学合理自我突破,从而给学生铺一条能力稳步提高的道路。使自己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前进脚步,从而增加信心和勇气。每节课上都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由了解到理解,由理解到简单的应用,由启发分析到自己分析,由学生自己讲解题到学生自己出题......作业既应适量又要分类,给学生要留出空间。总之我们做到科学加艺术,趣浓情又浓,就会使得课堂春风化甘露,疲劳和学生也就无缘了。
二、教学中应变化技能
    教学中所谓的变化技能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注意而用变换信息传递方式教学活动形式来改变对学生的刺激的一类教学行为。
    实践证明,变化技能可激发并能保持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也为不同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也有助于形成生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例如:教师讲课时说话声调抑扬顿挫,演示所呈现的鲜明现象,教学活动的灵活多样都可引起学生的无意的注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稳定,当讲到重点,难点或关键时,教师要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强化和提醒,可以唤起学生有意注意,使注意有明确的指向。由于学生在认识水平上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不同学生对各种信息传递方式的接受程度不同,运用技能变化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表达方式。例如分析求|x|>1的解集时,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只用语言提问即可,对较差学生用数轴启发思考,这样既显示教师的学识和能力,又体现了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德,还有利于师生感情交流,形成活跃,向上的课堂气氛。
三、让学生直接参与改造题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知识纵横联系,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能力,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旧题进行改造。改造题目一般是对题型改造及条件,结构进行变化。例如:已知=3,则a=____通过思考学生很快填出这一空的答案,若就此罢休,并没有真正发挥习题的教学作用,我们应该巧用习题,进行立体发散思维训练,培养能力,引导学生跳出题海,通过题目的方法和要求讲给学生后,学生积极思考,很快改造成下列的题。
1、已知:=3,则a为( )A:a=±3   B:a=3   C:a=-3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若=3时(a>0)求a=?
3、若=a时,则a的取值范围______
4、=-a,则a____0等等。
   实践证明,改造题目放在课堂上十分必要,让学生养成这样习惯,对一个题目解法研究之后,还要看一下此题在我们现有的知识范围内,能否被改造成新题。对题目的改造是一项创造性劳动,这一过程是升华的过程。
四、教学中注意领悟过程
    领悟是思维主体对新旧知识加以比较融合,扩大重新组接的过程,我认为衡量学生主体性发挥得如何的标志不是课堂上提问多少,而是学生有没有真正领悟所学过知识。正如皮亚杰所说:“智力的基本功能在于理解发明,通过构成现实的结构,来构成内心的结构。”这句话充分说明领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领悟这一过程,教学中应创造思维的情境,若学生对严谨而枯燥的教学语言未能及时领悟。这时就有必要艺术地引发“思维碰撞”,让思维在碰撞中发生火花,让思维主体在碰撞中加深领悟。例:在学习菱形判定定理时有的学生叙述成:“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这时老师问大家正确吗?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错,此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有几个学生上黑板通过画图、直观、形象地反驳以上说法的错误性,以后遇到此题再没出现过错误。有时也可采用“先猜后证”及“追根寻底”的方法,都是引导学生领悟的途径。因此,“猜”是探索结论的感性认识的基础,是“证”的前提与对象,而“证”则又是“猜”的必然逻辑发展,是猜得归宿和证实。例:在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时,教师根据题意,先画出图形,写出已知,然后让学生根据图形猜想结论,最后再启发出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善于“追根寻底”是引导领悟深入发展的重要策略,但引导应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如已知:,求x为何值时,该代数式有最小值。学生通过先思考马上回答:当=0,即x=±时有最小值,教师紧接问其原因,当学生根据代数式的特征说出其正确原因时,随后再问,你们用所学知识能改编此道题吗?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改编的题目一个接一个出现在课堂:1〉、x为何值时,此分式有意义?2〉、x为何值时,分式值为零?3〉、x为何值时,分式值>零?......通过问题回答,改编问题的练习,就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领悟,让更多学生聪明起来。

点击数:738次 【字体: 加入收藏 打印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