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泰市青云中学 >> 德育工作 >> 班主任队伍 >> 正文

小班化教育 我们在实践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4-04
 

  1996年,上海率先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从而拉开了小班化教育在我国实验的序幕。随着社会的发展,小班化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广泛学习有关小班化教育理论,多方考察借鉴国内外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20059月,我校开始了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近两年的小班化实践,彻底颠覆了教室的传统概念,彻底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彻底打破了我们传统的课程观念。在这里,我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们的点滴体会。

一、坐班制

  何谓“坐班制”?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坐到自己任教班级的教室里办公。我们认为把教师办公桌搬到教室里去,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核心要素,是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根本保障。纵观我国许多地方的小班化教育,为什么实践到最后,还停留在“只是人数上的减少罢了”这一状态呢?我们认为与没有实施“坐班制”这一教学行为有很大关系。

  实施“坐班制”以后,对于施教者来说,教育教学活动不再是“关起门来的私人之事”。他的教育教学活动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同伴的监督,这对于杜绝教师训斥、体罚学生,防止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随意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小班化实践阶段总结过程中,许多老师都认为“坐班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对自己的教学艺术提升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促进作用。实施“坐班制”,对于“坐班”教师而言,他不仅能跨学科学习,而且能很好地了解到学生在其它学科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这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对教师全面了解学生都是很有帮助的。尤其重要的是,“坐班制”让教师间“协同教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时,我们的“坐班”教师会很自然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实施“坐班制”,教师和学生谈心,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都变得那么自然方便。教师工作的艰辛,学生也历历在目,而且更利于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教师良好的工作作风的熏陶,班里顽劣的孩子会少许多。

  为了很好地推行“坐班制”,我们把教师的办公室改为教师课间休息室、师生谈心室和家长接待室。

二、颠覆教室的传统概念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教室是学生上课的地方,除了上课这一主要功能外,其它的功能都像是附加品,显得可有可无。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全国各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教室都是大同小异,一个模样的。我们在吸收国内外各种经验的基础上,对小班教室定位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室是学习者的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非常注重教室文化的建设。我们在教室里建立了学习区、资源中心区、成长档案记录墙柜、生物角等,变教室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每面墙壁,每扇窗户都会说话;把学校图书馆里的图书分解到各班,把教室一侧改为信息搜索区,并为每位学生预留了无线上网的信息接口;我们定做了学生成长档案柜,并把一面墙壁设计成学生成长展示墙。在小班教室里,教师的备课本、自制的教具等都以资源包的形式留在这里。这样做既可以找到教师教育教学的轨迹,又为下一届的实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拿到自己要查找的资源。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走进教室看看、翻翻就能知道个大概。每一个小班教室充满个性,都成了不可复制的唯一,这对于相互间借鉴、学习是很有启发的。

三、课程设置更加彰显学校特色

  我们尝试在小班化教育的年级实施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更有利于学科间整合的课程设置,设置长短课,开设大课,加强选修课。比如,考虑到低年级小朋友画画比较慢,我们就把美术课设置成1个小时的长课,考虑到小学生不适宜长时间看电脑屏幕,我们就把信息技术课设置成30分钟的短课。我们还尝试着每周一次给学生开大课,开大课时,一个年级四、五个小班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学习。一个学期开设1820节大课,大课的内容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校本课程。比如,我们开设了《百年奥运》、《宁波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汉字的奇闻逸事》,等等。为了充分凸现“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色”的个性化教育目标,我们加大了选修课在周课时中的比重,基本上确保了每天有一节选修课。应该说,实施小班化教育以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更加重视课程设置过程中的个性化与学科间整合,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重视与培养,班级特色得到了彰显,学生、教师、班级等课程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与利用。

  以上这些都是实施小班化教育以后的显性变化,最为核心的变化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老师们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教育是服务的观念更认同了。通过两年的小班教育实践,我们发现我们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确实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许多到我们学校参观、考察的同行觉得,在我们这里似乎看到国外教育的影子,有人甚至称赞我们“是真正把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学到家了”。

点击数:933次 【字体: 加入收藏 打印文章